查看原文
其他

司马洞天之嵩山太少连穿:炁混阴阳一,神同天地三

飞行的书卷 太乙玄门 2021-08-07

供稿:飞行的书卷

一次登山一次修行:

司马洞天之嵩山太少连穿

炁混阴阳一,神同天地三

穿越时间:2017年10月28日、29日


前言

1、一提到嵩山,中国人就会想到印度佛教的少林寺。嵩山实为道教名山,属于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六洞天。那到底是叫“司马洞天”还是“上圣司真洞天”呢?

2、什么是“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少林实际是嵩山的一个地名)

3、李白和徐霞客是古代两位顶级驴友。现在有些资深驴友说大探险家徐霞客登少室“嵩山魔道”时(见文末)被困在吸肚崖险些丧命,这究竟是现代驴友自量力扯虎皮做大旗?还是果有其事?徐霞客登嵩山主要是为了览奇景,而李白登嵩山太室的第一目的竟然是为了寻找一位修道有成的道姑,她是谁?

4、现在的少林寺只是当代复制品建筑而已,根本不值得去,也不是嵩山精华所在。历史上火烧少林寺的真相是什么?

5、嵩山是汉武帝、女皇武则天、清乾隆等四十余位历代帝王巡守游历之山,也是李白、徐霞客、司马迁、朱熹等文人墨客玩品抒情之山……是中原文化的根源所在。登嵩山更像是打开了一部博奥精深的文化史册,除了要有体力耐力外,更主要是要有深厚的文化和知识储藏,才有手腕翻开这部精深的文化史册。如果反世俗观念,我说五岳之首为嵩山,究竟是世人无知还是我无知?

嵩山简介:

嵩山属伏牛山系,主脉在登封境内,连绵六十多公里,嵩山中部以少林河为界,中为峻极峰,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嵩山是其总名。注意:古人是以太室为嵩山之主山

说明观赏指数:因太室东西起伏如眠龙,故有“华山如立,中岳如卧”的说法。太少两座山,如果分别从适当位置观看:

太室如屏风,少室如巨莲

太室如龙眠,少室如凤舞

虽然徐霞客《游嵩山日记》中写到:“余髫年蓄五岳志,而元岳(即中岳嵩山)出五岳上,慕尤切”。但从徐霞客所安排的游历时间(太少各一天)以及只去过一次来看,实际观赏指数当然比不上黄山。

根据徐霞客游记,虽然其游历太室山和少室山分别各一天,但是观察细致,和现在的所谓驴友埋头走路或不懂人文历史是完全不同的:“两室相望如双眉,然少室嶙峋,而太室雄厉称尊,俨若负扆之屏风。自翠微以上,连崖横亘,列者如屏,展者如旗,故更觉岩岩……”其笔力之雄健,表述之精到由此可见一斑。

每当人们问及少室山和太室山哪个更值得去时,绝大部分去过的人会说太室山和少室山各有千秋,难分高下。实际这是和稀泥的语气和作风。如果仅从自然景观看,当然少室山更胜太室山。太室少有奇峰,总体比较平庸

这应该不是我一个人的观点,至少徐霞客也是这么认为的。据说徐霞客上太室认为走正路没有什么奇险之处而生遗憾,就独辟蹊径,听从打柴人指引的路径,从西沟险峻处滑溜下来;而对于少室山,则写到:“唯见千叶芙蓉,与天俱翠,摇曳云表而已

太室山行走其间我认为并没有令人太惊叹的景点,应做整体观或者俯空观,美感才会出来,这样就会发现太室山如卧。山势不是那么险峻(如果沿正门石峡野路走估计会很险峻和危险),但人文景点丰富,最著名的应该是嵩阳书院(中国四大古书院、世界最古老的柏树——将军柏)以及峻极峰(武则天封禅处)。

少室山挺拔俊秀,山势险峻,所有的北方山水地貌都能这里找到,这个山头是竖着的纹理,转过去就是横着的纹理,鬼斧神工,变化无穷。


我们的行程:

第一天:太室山穿越

太室山简介:太室山,为嵩山之东峰,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15公里。太室山共有三十六峰,岩幛苍翠相间,峰壁环向攒耸,恍若芙蓉之姿。主峰"峻极峰",则以《诗经·嵩高》"峻极于天"为名,后因清高宗乾隆游嵩山时,曾在此赋诗立碑,所以又称"御碑峰"。登上峻极峰远眺,西有少室侍立,南有箕山面拱,前有颍水奔流,北望黄河如带。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游览和礼祭嵩山,在登上太室山时发生了奇迹:随从的官员在山上听到好像有呼“万岁”的声音,汉武帝听后十分高兴,于是下令叫祠官增建太室神祠,禁止砍伐山上的树木,以山下之百产封给神祠作为供奉之用;同时,太室山也被封为“嵩高山”,简称“嵩山”

太室山危险指数:徐霞客是从中岳庙登太室绝顶,下山时,徐霞客同样未选择寻常下山之道,认为履险才能观奇,毅然冒险选择了从西沟悬溜而下的危险路线。此路使徐霞客领略了太室山险峻程度,并留下深刻的记忆:“始犹依岩凌石,披丛条以降。既而从两石峡溜中直下,仰望夹崖逼天。先是峰顶雾滴如雨,至此渐开,景亦渐奇。然皆垂沟脱磴,无论不能行,且不能止。愈下,崖势愈壮,一峡穷,复转一峡。吾目不使旁瞬目不斜视,吾足不容求处息也。如是十里,始出峡,抵平地,得正道”。

路线:

为了游览嵩山,徐霞客曾多次拟定并调整游览路线。我们是驴友一起,所以这次我就没做攻略。

不过我回来后还是做了一下攻略。据此,如果再游太室山攀峻极峰,有古道二条,除了登山体验,还有文化底蕴: 

1、自中岳庙后的黄盖峰北上:经青岗坪、渡铁链峡到达山顶。

这是清乾隆皇帝登嵩时所劈的御路。青岗坪东边悬练峰下,有卢崖瀑布。 

2、自无极老姆洞北上:经石船、云城、一线天、炼丹庵,由十八隈经羊鼻梁直攀顶峰。这条路被游人说成山势壮观,风景宜人,是登峻极峰的捷径。徐霞客登游嵩山峻极峰时,就是走的这条路。要过十八隈和羊鼻梁,令人胆战心寒(实际现在就是石阶陡而已)。

我们的具体路线:从八龙潭上嵩山主峰峻极峰(野路)——沿景区路线游历中线十八隈至中岳行宫——从山脚嵩阳书院出〈景区路〉,这条路线被驴友归类为太室山“嵩山驴道”四大中等强度路线之一。

此四大路线分别为:1、永泰寺-望都峰-峻极峰-嵩阳书院(或卢崖瀑布);2、太子沟-大草甸(墓坡)-望都峰-峻极峰-嵩阳书院(或卢崖瀑布);3、九龙潭-峻极峰-嵩阳书院或卢崖瀑布;4、八龙潭-峻极峰-嵩阳书院。

其中的“永泰寺—峻极峰”也有登山家将其归类为高危路线。此路线多为垂直崖壁,需要手脚并用才能顺利攀爬:

案例:北京资深驴友尚某,嵩山独行失踪12天。2013年12月28日,独自一人在“永泰寺—峻极峰”路段失踪。2013年12月28日上午10点41分,他发出了一张名为“爬山”的微信图片后,再无任何音讯。根据掌握的情况分析,此人可能失踪的地点在五道幢、草甸、挤掉孩、峻极峰附近。省内外救援队集结登封大搜山也杳无音信。


以下为路径说明及随拍:

这条野路实际并无景色,

完全属于驴友路线

且路径不明显路况也很糟糕,

枯叶太多很滑且较陡峭。

除了找虐和逃票之目的,

我没看出啥可取之处,

也许有点红叶秋景吧(如下图)

下图这个瀑布实际不是卢崖瀑布,

可以说是八龙潭野路中最好的一个景观吧:

下图是上一个小陡崖,

并无难度,

手足并用即可:

下图是另一处更险些的断崖,

实际也无难度,

但也难倒不少人。

我拉一个胖子时,

这被拉的手又抖又滑(因害怕而发抖),

我坐下后整个前身往后仰,

才没有被拽下去。。。

沿途就这棵野树或许稍微有点特色

真的找不到可取景之地,

我都没拿出相机:

一路上,

就是下图这类不美的路况,

尤其枯枝败叶让人脚底打滑,

摔跤的不少;

或者荆棘挡道刺破手掌等。

好像是虐倒不少人了,

第二天很多人没精力或胆子再穿野路连天大峡谷上少室山了,

估计有一半是组队从正门进的:

下图就到了峻极峰的峰顶,

实际就是进入景区了:

峻极峰的景色实际很一般,

但范仲淹竟然有下图这种评价,

只能说他见识不多,哈哈:

下图石室据说是女娲洞:

下图是女娲洞外的一处悬崖

我在此处喝了杯热水:

以下为下山路线,

为了说明方便,

上三张路线路,

第一张为实景图:

下面这张是沿途经过的主要景点:

下面这张是缩略图:

由上述路线图可以得知,

我们从后山翻野路直接切到了峻极峰顶后,

从中线下来到嵩阳书院出,

实际只走了一部分而已;

从法王寺下面售票处上,再从卢崖瀑布售票处出,

走完这个半环路线,才可以说全部游历了太室山。

总结如下:从峻极峰顶到山脚下的嵩阳书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也可以说是三段台阶。

第一段台阶为峻极峰顶下至三皇口;

第二段台阶为三皇口路段下至中岳行宫;

第三段台阶为中岳行宫路段下至嵩阳书院。

大部分游客认为:陡峭难爬耗体力的的实际是攀登至中岳行宫直至三皇口那段路(第一第二段台阶)。但比起我们走的后山野路,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实际我认为后山野路也不难爬)。

据此,我只能按我走的路线描写如下:

峻极峰顶附近主要是登封坛、天爷庙、法王寺、二仙洞、白鹤观、三极圣母宫等之类的遗址或建筑,

有很多人绕着坛膜拜,

我饶了三圈,

走到上面时,

不小心就被下面的人膜拜了(下图)

下图是天爷庙等

此类庙宇并非富丽堂皇,

类似民间百姓兴建的本土道教寺庙,

随拍几个,无暇一一罗列了,

可观赏性一般:

峻极峰顶下来,

右边上方有护栏,

我说要上去看,当时同行的很多人都说不去,

实际有护栏肯定是险地观景处啊,

我就自己上去了,

最后他们都跟上来了,

这样才看到了护栏下方的石峡,

这应该算太室山自然风景的精华地段:

目前下方并不是景区路,

游客都是从上面俯瞰的:

继续往下走就到了三皇口,

有游客认为:从中岳行宫--好汉坡--三皇口这一段(往上爬),是太室山最陡的一段,堪与峨眉山的钻天坡相比,只是相形之下,太室山少了几分绿色,多了几分险要。

继续往下

这段路就是好汉坡、十八隈之类,

可以一直走到中岳行宫。

有游客认为:这是最难爬的路段,更需要勇气和信心,还有体力和耐力(实际这段路比起黄山慈光阁的上山路,我觉得是小菜一碟。不过这次我是下山,是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哈哈):

如下图,

回头看确实有疲惫不堪的人在艰难上行:

下图是一棵在路边的树,

天然弯曲形成拱门状,

游客得从拱门下经过

下图就到了中岳行宫,

这是建在山崖下的一个建筑,

看起来非常精致有气势:

为什么名字中带着“行宫”二字呢?

因为是女皇武则天当年登嵩山时休憩的地方,

现在殿内供奉的是太上老君:

正殿前有多幅对联,

下图这幅对联还有些神韵:

下图是我绕到中岳行宫的后面,

徐霞客说的石峡是否是从这里上呢?

转出正殿,

路上遇到一个老汉登太室山吃力的样子。

所以对于绝大部分凡人而言,

要去一些险峻的地方最好年轻趁早去,

老了几乎就不太可能了,

更何况太室山景区路,

根本就不能叫险峻啊:

中岳行宫左下方还有一座庙,

叫:三极老母殿

继续往下,

下图应该是“神岳”二字,

因为武则天天册万岁元年(695年)封禅嵩山时,

将中岳改名为神岳了:

下图石壁上的诗句,

我一看到“赠嵩山焦炼师”这几个字,

就知道是李白的大作了,

这是李白“遥赠”给道姑“焦炼师”的,

实际李白访道少室山时,

根本没见到焦炼师,

是否有此人或者人家不想搭理他,

不得而知:

大部分中国人不知道,

李白其实还是道士。

这首诗表现出作者诚心求道以及对自由和长生的热烈向往之情。

李白的这首诗,实际还有作者序言,石壁上没写,还原如下:

“嵩丘有神人焦炼师者,不知何许妇人也。又云生于齐梁时,其年貌可称五六十。常胎息绝谷,居少室庐,游行若飞,倏忽万里。世或传其入东海,登蓬莱,竟莫能测其往也。余访道少室,尽登三十六峰,闻风有寄,洒翰遥赠。”
诗文就不并录了,有兴趣的可以百度。

我有点纳闷:既然道姑居住在“少室庐”,为何要把诗句题写在太室山?

诗文末尾表达了李白想跟从焦炼师学道的誓言:

“愿同西王母,下顾东方朔。紫书倘可传,铭骨誓相学。”

石壁左上方实际还有一处遗迹如下图:

石壁上写着“炼丹庵”,

下方有个石室,

由于旁边没看到说明,

就搞不清到底哪个古人在这里炼丹了:

继续往下就是“嵩阳运动”了,

从嵩阳运动可以看出,

不要说人类文明史,

即使整个人类物种存在史,

在嵩山数十亿万年的岁数面前,

连泡影都不如。

可以说嵩山见证了整个地球演变的全过程。

如下图:

嵩山古老的岩石系形成于23亿年前,保存最为完好的是反映太古代至古生代三次地质构造运动——“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的遗迹。

由此,本人从以下三个角度,也可以说五岳之首应为嵩山

(1)从五行哲理看,五岳是根据道教哲理封的,所谓“金木水火土为王”“五行全要入中央”,五行以土为尊,土在方位为中,所以真正的五岳之首应为嵩山;

(2)从文化角度看,由于嵩山位于万里母亲河黄河南岸,中原大地天地之中,十三朝帝都洛阳以东,在古代就被尊为万山之祖;《史记》中记载:“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五岳中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道教建筑群是中岳庙。中岳庙始建于秦,后来汉武帝、武皇帝武则天和宋太祖赵匡胤等帝王仿照皇宫对其进行扩建。现存的中岳庙为清朝乾隆皇帝仿照北京故宫所建,故又名“深山故宫”,中国的帝王居中,就是按五行之王来的,更何况有小故宫佐证,由此也应列为五岳之首;

(3)在地质学上看,嵩山属于元老级别,嵩山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横跨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世界名山,地球起源和世界地质研究活化石。而泰山仅跨越了两个地质年代。

继续往下走,

经过聚仙亭:

继续往下经过峻极宫。

峻极宫和中岳行宫一样是依山而建

上山步道穿其而过,

但中岳行宫更特别且具有非凡气度和风范。

峻极宫显得更简陋古朴些,

下山时还不容易找到出去的路径:

继续往下就到了逍遥亭,

没啥景色未做停留继续往下:

一旁还有安阳宫:

返回再往下,

就到了老母洞(又叫老君洞),

又因形如鸡卵被人称为鸡卵洞,

老君洞属于太室山的镇山之宝,也就是“中岳洞天”所在地,

如果不到这里,相当于没来太室山。

现在问题来了,那嵩山到底是叫“司马洞天”还是“上圣司真洞天”呢?

实际都对,因为有两个道教顶级牛逼人物对嵩山的命名不同:

道教茅山派祖师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三十六小洞天》云:“第六中岳嵩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司马洞天,在中都登封县,仙人邓云山治之。”

而另一位道教天师杜光庭在《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和佚名氏《名山洞天福地记》则称为:司真(或思真)洞天

所以这里是有必要加重一下笔墨了。

这里被称为“道教祖庭”,

也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下图即为老母洞,

传为唐时茅山宗道士潘师正所凿,

是嵩山著名的道教场所:

唐时,茅山派第10代宗师王知远对其弟子潘师正说:“嵩山乃汝修真之地,当亟还也。”于是潘师正就在嵩山逍遥谷就山势凿出此洞,并在此隐居达20多年,据说他但服松叶饮水而已。上元三年(676年),唐高宗召见他,问他在山里需要什么,他说:“茂松清泉,臣之所需,此中不乏。”唐高宗非常惊异,三年后下诏为他在逍遥谷建隆唐观,又为他建精思院。

永淳元年(682年),潘师正羽化于嵩山隆唐观,时年九十八岁。后来,司马承桢、冯齐整、李荃、吴筠等都曾在这里隐居修道。

下图是两副对联,还比较工整:

以前,

这里供奉的是道教鼻祖太上老君:

后来这里又同时敬奉无极老母(道教正式神谱里没有,属于民间信仰),

最里面一层(最上方)是无极殿,供奉的是无极老母。

无极老母在嵩山地区多认为是女娲,

也有人认为是九天玄女、骊山老母。

是嵩山地区百姓上山烧香的首选之地,香火极为旺盛。

进入无极殿:

此外还有盘古洞:

从风水角度看,

老母洞势座山怀,

背靠嵩峰作锦屏,

面对双熊作壁照,

东连箕山之秀,

西接少室为邻,

三面有太室三十六峰做护卫,

故而诸志存焉: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整体观,

看看为何太室山会被认为“嵩山如卧”?

我快接近山脚时回望,

发现我们是从下图往下倾斜的岩石上走下来的,

这太室山确实像一个巨人摊着手脚大大咧咧躺在那里,

如果有无人机,

做俯空观应该效果更好。

如下图:

出了无极殿,

继续往下就出景区大门了:

嵩阳书院实际不在山上,

也不在太室山景区内,

而是在山脚景区外很远的地方,

还要走好几里平路,

属于单收门票的另一个景区:

可惜门关了:


第二天:少室山穿越

少室山简介:距太室山约10千米,少室山亦有三十六峰,山势陡峭峻拔,诸峰簇拥起伏,如旌旗环围,似剑戟罗列,颇为壮观。御寨山上连天峰为少室之最高峰,海拔1512米。

如果站在高处,从山南北望,一组山峰,互相叠压,状如千叶舒莲,从唐代起就有"少室若莲"之说,因名其为"九顶莲花山"(大连也有一座所谓"九顶莲花山",我去了之后感觉那根本不叫山,实在是太差劲啦);少室山的南面,山姿很象古人戴的忠靖冠,所以宋代又有"冠子山"之名。

观赏指数:

我认为三皇寨周围是少室山精华。可谓:炁混阴阳一,神同天地三!

据说徐霞客留下了这么一首诗(待考),认为三皇寨是精华:

嵩山天下奥,少室险奇特;

不到三皇寨,不算少林客。

凶险程度:

从少室山到三皇寨顶,地势十分险要。目前景区开发的只有一条羊肠石阶小道挂在少室山的绝壁上,即三皇寨栈道,它从少室山的西部从南贯穿到北,几乎都是在山半腰上下攀爬,仰观是陡壁,立如斧劈;俯瞰是悬崖,深不见底。这样,一般游客只能略窥少室山部分真容,实际看不到少室山全貌,也无法比较哪座是最高峰。

游客流传诗云:“提步先吊胆,换脚莫眨眼。倘若一足失,就进鬼门关。” 我认为悬空栈道实际是有惊无险。真正危险的是非景区路线。

1、明代袁宏道先生到达山脚下的少林寺时,曾有心登少室山,却因“无所得路,乃止”。但他说出了少室山的重要特点:“山四匝皆壁,群山翳其外,迫之乃不见巅而见翳,游人多不惬。”并说“从汝(汝州)来者,唯见千叶芙蓉,与天俱翠,摇曳云表而已。”可见少室山对于古人而言,只可远赏,无法近观。对于绝大部分现代人而言,也只能游览一下三皇栈道。

2、徐霞客到达山脚少林寺后,就迫不及待地打听前往少室绝顶的路径。此时,虽然已是仲春时节,但巍峨的嵩山寒气并未退去,山顶的积雪依然很深,道路无法通行,人们纷纷劝他不要前往。然而,徐霞客决心已定,凭着他履艰涉险、天涯孤旅练就的壮胆及身手(徐霞客实际为大探险家和武术家,驴友切莫不知深浅,胡乱模仿),谢绝人们的好意,“今则霁甚,适逢其会,乌可阻也!”,依然策杖前行。在三面孤悬、斜倚翠壁、“探幽之屐,从未有抵者”的炼丹峰印上了他的屐痕;在两旁危崖万仞,深壑直下如剖的摘星台,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就像一位孤胆英雄和不知畏惧的探险者那样,面对着“虎迹大如升”的危险,没有丝毫却步;面对着寒冷饥饿,他自己动手“击石炊所携米为粥”,没有一点后退。少室山的嶙峋,太室山的雄奇,让徐霞客惊叹嵩岳的景色赛过江南的武夷山。

疑问:徐霞客是否迷路还“险些丧命”?

大勇无畏的徐霞客,在积雪覆路之时,在没有任何现代装备的情况下,依靠倩庵僧的指引,独自登上了大寨,并攀上了大寨南的山峰四望:

“从石脊仰攀直跻,两旁危崖万仞,石脊悬其间,殆无寸土。从草棘中莽莽南上,约五里,遂凌南寨顶……盖其顶中裂,横界南北。北顶若展屏,南顶列剑峙。其前相去仅寻丈,中为深崖,直下如剖,两崖夹中,壑底特起一峰,高出诸峰上,所谓摘星台也,为少室中央。绝顶与北崖离倚,彼此斩绝不可度,俯瞩其下,一丝相属,余解衣从之,登其上。则南顶之九峰,森立于前,北顶之半壁,横障于后。东西皆深坑,俯不见底。罡风乍起,几假翰飞去。”

所谓的迷路险丧命的说法的原文出处:

“从南寨东北转,下土山,忽见虎迹足印大如升。草莽中行五六里,得茅庵,击石炊所携米为粥,啜三四碗,饥渴霍然去。倩庵僧为引龙潭道。下一峰,峰脊渐窄,土石间出,棘蔓翳之,悬枝以行,忽石削万丈,势不可度。转而上跻,望峰势蜿蜒处趋下,而石削复如前。往复不啻数里,乃迂过一坳,又五里而道出,则龙潭沟也。仰望前迷路处,危崖欹石俱在万仞峭壁上。流泉喷薄其中,崖石之阴森崭嶻山高状者,俱散成霞绮。峡夹涧转,两崖静室如峰房燕垒。凡五里,一龙潭沉涵疑碧,深不可规测量以丈。又经二龙潭,遂出峡,宿少林寺。”

由此可知:即使在悬崖处抓着树枝或棘蔓荡着行走,徐霞客也没说“险些丧命”,也无任何恐惧心理,只是说“迷路”了

而反观现代驴友,因高估自己或者准备不充分等原因,乱涉险路,死难者多多:

少室山危险源:

河南境内的嵩山魔道(少室山)以及南太行林州青石缝,被现代驴友称为中国两处绝险地。

1、嵩山魔道主要指连天峰、响潭沟、将军殿、宝珠峰、蚊子沟、玉皇沟、大寨、小寨等地名的各种穿越(文末附相关说明)

少室山最高峰——连天峰躲藏在众多的山峰中间,艰险难寻。少室的凶险始终是摆在那些企图攀爬连天峰人面前的最危险的敌人,人迹罕至,是绝对禁止游客进入的区域。又因地势险要,至今一直未有开发,几乎除户外运动爱好者之外,就是修行者闪现的区域。山势险峻,立如斧劈。几乎每年都有探险者或是迷途者不幸遇难,游玩嵩山的驴友切忌妄自尊大。其周围有大大小小36座山峰,羊肠山路四处交叉,位置极其难找,容易迷路。如上所述,连徐霞客都曾经迷失而未寻找到其准确位置,因此徐霞客称崖底叫“险谷”。

案例1:2006年3月11日下午,郑州市19名驴友在资深驴友“带头大哥”——“生姜”(网名)的带领下自发到少室山三皇寨探险,据称对嵩山野路了如指掌的带头大哥,在探险“吸肚崖”附近途中,不慎踩着一块松动的山石,身体猛地失去重心,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滑落“险谷”,不幸丧生!登封方面先后派出6梯队营救人员展开生死大营救。第四梯队人员迅速把100米绳索送到指定位置,但是不够。再送200米绳索上去,还是不够;又送300米绳索上去,还是不够;究竟需要多长的绳索? 很显然,无论是报警求助还是临场推测,由于夜色覆盖,结果都出现了失误。第四梯队向山下指挥部反馈消息,至少需要1000米长的绳索!  

案例2:18名驴友相约爬嵩山,2名驴友在将军殿附近“绝壁长廊”滑坠受困。河南户外救援总队洛阳支队、偃师支队联合救援,最终一名驴友获救,另一名不幸遇难。 其中的“绝壁长廊”一面是峭壁,另一面是深约120米的悬崖,更是户外界有名的难点。

案例3:4名巩义的驴友结伴到河南登封攀登少室山,下山时因固定攀缘绳的小树被压弯,导致攀缘绳从树干上脱落,正在顺着绝壁下滑的驴友“大兵”摔下30米深的峡谷。当救援人员赶到时,他已经停止了呼吸。

案例4:25岁的王佳(化名)是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家在登封。喜欢户外运动的他独自登嵩山万岁峰,但一不小心坠落山崖,却幸运地掉到了谷底厚厚的落叶上,最终被警民联手救出。

案例5:中原网讯(登封播报刘少利文/)2015年3月28日,30多名山东驴友相约爬嵩山,两名驴友在少室山“悬天洞”附近180米悬崖处滑坠丧命,登封救援队联合登封市消防大队经近8个小时努力,最终将两名驴友遗体营救下山。

案例6:2015年6名来自洛阳的登山爱好者在少室游玩时,一女性驴友不慎失足坠崖。幸运的是,坠崖驴友被灌木挡住。经过12小时的救援,坠崖女驴友被顺利救出。

案例7:来自河南户外救援总队的不完全统计线索,从2012年12月31日到2013年12月31日,仅仅1年时间,他们就接到求助电话近100个,实施救援28次,有13名游客因各种原因不幸遇难。

案例8:2015年3月至8月,嵩山已发生坠崖事故5起,4驴友身亡。

。。

我们的少室山行程:

我们的一部分人是从连天大峡谷野路进山--切到三皇寨栈道中段--往西走到三皇殿--原路折返沿三皇寨栈道至书册崖--下山直至走到山脚少林寺到停车场(部分同行者走完全程)。

下面依行径路线记之:

一、穿越连天大峡谷: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1329jwt49i&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穿越连天大峡谷)

有游客写游记说:过了吊桥,不远处就是“连天峡谷”,该谷长约1300多米,但深达400余米。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峡谷内的特有小气候环境。谷内经常云雾缭绕,恍若仙境。因无路可攀,只可远眺而不可近观也

(上图是我从连天大峡谷切到三皇寨悬空栈道中段后,在景区内所拍:被景区认为是“探险家乐园”)

连天大峡谷也具有一定危险性,如果迷路胡乱攀爬崖壁,那危险系数就大增了:

案例1:郑州驴友,命丧嵩山连天大峡谷:2015年9月3号,下午6点多,郑州五名自驾爱好者在登嵩山途中,一名青年女性不慎坠崖身亡。

(搜救人员)

案例2:禹州市40多个驴友兴致勃勃结伴穿越少室山三皇寨连天大峡谷,中途资深驴友“千里马”不慎失足坠落石崖,导致肋骨骨折。

所以,登山时多一分敬畏和谨慎心理,少一分妄自尊大,可以多一分安全系数

这条野路也完全属于驴友路线,

从公路下切时道路又陡又滑,

同行的百分之九十都摔跤了。

进入峡谷后,

个别地段路径不明显,

路况也很糟糕。

好在景色非常不错,比太室山后山上山强多了。

另外,峡谷中有水:

一路行进,

沿途得在溪水各岩石上“虎腾”:

两侧是下图这样的绝崖峭壁:

这次在连天大峡谷我出现了失误,

差点遭遇险情:

有队员让我帮拍照,

落在了队伍中后部,

后来再去赶先遣部队时,

沿途只有我一个人。

由于路况不是很明显,

急着赶路没有仔细观察,

依稀看到前面有个男队员走的路线就跟去了,

导致我后面还跟着两人。

结果越走越险,越走越陡,

来到一处崖下,只见一个包扔在崖下边,

但四顾无人。

当时想着难道得扔下包攀爬不成??

我停下等后面两个人,他们说确实看到有人在前面。

我以为路在崖上,爬上第一个断崖,

后面两人爬上第一个断崖后认为太险不再爬了

我没看到人影又爬上第二个断崖探望,极其危险,

前方根本无路,连猴子都爬不过去。。

扔包的人到底哪里去了??

我想如果有人能过去,除非他长了翅膀。。

我后来都不知道怎么下来的。。

最后我们三人废了九牛二虎之力退下来,

呼叫领队等找到了正确路径,沿途追赶,

原来那个丢包的哥们,看到路径这么危险,竟然把包扔了,

自己空着手不知从哪里钻到正路来了,

我们最后把包还给他了。

这段险路无法照出效果:

远处卓剑锋遥遥在望,

很快就要走到景区的三皇寨悬空栈道了:

翻过下图的栅栏,

就进入三皇栈道了:

在栈道上俯瞰连天大峡谷:

三皇寨悬空栈道:

三千米栈道穿梭山腰,山道弯弯,宛若丝带逶迤在崇山峻岭中。

沿着三皇寨悬空栈道一直往西行走,

尽头就是三皇殿,

从那边也可以下山。

下图为连天吊桥:

该吊桥和崂山巨峰的吊桥相比不相伯仲,

有游客评述:“好汉坡石阶,让人上气不接下气;走上架在两山之间的吊桥--连天索道,如履薄冰,难免战战兢兢、心惊肉跳”;

但论惊险刺激,

我认为都不如三清山的渡仙桥,

因为三清山的渡仙吊桥走在上面时,

桥在山谷间四处晃动,

非常刺激,导致我来回走了四五遍:

认为过了连天吊桥后,

才是三皇寨景区的最精华地带,

如同仙侠世界之所在:

在悬空栈道仰望,

几乎看不到峰顶(如下图),

所以如果不冒险走野路到嵩山魔道探险,

几乎无法完全窥视少室雄姿:

游客评论:“傍依绝壁、下临深渊的三皇栈道,险象环生,崎岖山路令人神疲力竭。只有亲身体验了这样的惊度险,才能真正领会"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深邃意境。”

下图为绝壁上的悬空栈道随拍:

下面几张照片,

如果不仔细看,

都看不出栈道在哪里:


下图是栈道近拍:

以下是经过一个叫“石门”的地方:

沿途还有一处象鼻石。

很多山都有象鼻山或象鼻石,

不过我见过的最壮观的是龙虎山的象鼻山:

以下这种竖状条形山体结构,

可谓嵩山独有,

和华山或黄山的截然不同

别具一格:


栈道上方还有一处悬天洞,

也比较有特色:

必须从对面拍摄,

才能照出悬天洞的全貌:

很多名山都有一线天,

太室山和少室山也不例外(太室一线天我们没去到),

不过在我看来,

所有一线天都不如天都峰的一线天:

三皇寨悬空栈道的尽头就是三皇殿,

本来供奉着中华民族的三位先祖——黄帝轩辕氏、伏羲氏和炎帝神农氏。可惜现在竟然变成了印度佛教在中国的据点——少林寺的禅院,

真是可悲可叹:


由于洞门紧闭,

我没有进去:

三皇寨尽头也可以下山,

不过我们是原路返回,

下面是在栈道另一侧悬崖岩石上眺望对面的三皇殿: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1329qyipio&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远观三皇殿)

往下俯瞰:

下图是返回卓剑锋后,

继续前行:

穿过上图“泰山压顶”的石块及洞穴,

就到了著名的书册崖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132996dl68&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书册崖)

回望对面的悬空栈道:

过了书册崖,

继续往前走就是下山路了,

整条下山路很长,也可以做索道下到少林寺。

我们当然绝对不会坐索道下山。

过了书册崖沿途几乎无任何可圈可点的景色。

可见,嵩山从整体看,远远不如黄山。

黄山可是无处不景。

明人程敏政《游黄山记》说:“黄山之为景也,非太白之句不能当其胜,非摩诘之图不能尽其变。”

下山后,

就到少林寺区域了,

其中的少林寺塔林,

实际是历代僧人的坟墓群而已,

没有可观性,

所以也不上照了。

很多游人不懂风水,

竟然与塔林合影。

过了塔林就到少林寺了:

如果你没有嵩山景区门票或者丢了,

旁边侧门就有和尚悄悄收钱,名曰“香火钱”,

交给和尚就可以进去,

一般是三十元一个人,实际都被和尚中饱私囊了。

少林寺实际不值得进去。

北京的随便一个寺庙拉出来都比少林寺更有看头,

比如白塔寺,雍和宫,潭柘寺,红螺寺等等

少林寺真正不值得去的理由,

还是因为它是一个当代复制品,也就是赝品:

少林寺早在1928年就被彻底焚毁了!你看到的都是建国后的仿古建筑而已!根本不值得游览。

比如下面的藏经阁,实际里面空空如也,就是一栋仿古建筑:

历史还原少林寺被彻底焚毁的耻辱历史:

很多国人误以为, 是清政府烧了少林寺,这是受到电影歪曲后的极度无知和极度错误的观念。

清政府作为异族皇帝,虽然崇信印度佛教的第三次变种——喇嘛教,但自夺取汉族政权后,为了压制汉族,一直采取压制汉民族本土道教、推广印度佛教的政策,怎么可能会火烧少林寺呢?

事实上,清代诸帝很关心少林寺,或亲书匾额,或巡游寺宇。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亲临少林寺,夜宿方丈室,并亲笔题诗立碑。真正火烧少林寺发生在民国时期。

民国十五年(1926年)七月,广州革命军开始北伐。九月,冯玉祥宣布脱离北洋军阀,参加国民革命。吴佩孚联合张作霖攻打冯玉祥,被北伐军击败。次年(1927年)春,冯玉祥占领西安,配合北伐军合攻河南。

历史学家范文澜曾指出:自佛教东传,佛教寺庙相当于印度的宣传据点。寺院经济在中国历史上市比地主还要庞大的经济体,以至于历史上皇帝四次灭佛。寺院甚至持兵自重,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清末以来,少林寺民团势力在河南影响极大,拥有地方武力两万余众,各堂联合起来,每支武力约有一千多人,计有两万余众,少林寺方丈任团总。少林方丈屡以民团团总身份介入地方军阀之争当时的少林寺主持妙兴错看形势,就投靠北洋军阀的吴佩孚。不仅如此,还出兵出钱帮北洋军阀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

当时少林寺这一方的司令部头领是樊钟秀,冯玉祥那一方的头领是石友三。开战之前,樊钟秀把指挥部驻扎在少林寺内,少林寺是当时的司令部。

为什么樊钟秀可以把部队驻扎在少林寺作为司令部呢?因为少林寺的主持妙兴是樊钟秀的师弟。所以妙兴后来以少林寺民团团总的身份,加入吴佩孚部队卢耀堂旅,成为直系的猛将,在与任应岐部交战中,妙兴阵亡,年仅三十七岁。六月,遗体由弟子体信运回少林寺,葬于寺东北山坡上。

占尽了地利的樊钟秀,尽管有少林寺民团的协助,仍然不是冯玉祥部下石友三的对手。关键的因素是石友三部队武器精良,都是从苏联新运回的枪炮。樊钟秀部队的装备,多系汉阳造和土制枪炮,根本不是对手。双方激战正酣,少林寺僧在嵩山之南十八盘,借助地势阻击石友三部,樊钟秀从容退往嵩县深山。得胜的石友三直捣黄龙!进驻樊钟秀设在少林寺的的指挥部,所谓直捣黄龙,当然要纵火焚烧指挥部法堂了。次日,驻防登封的国民军(冯玉祥部)旅长苏明启,命军士抬煤油到寺中,将天王殿、大雄殿、紧那罗殿、六祖殿、阎王殿、龙王殿、钟鼓楼、香积厨、库房、东西禅堂、御座房等处,尽付一炬!

所以说少林寺被焚烧,主要责任还在少林寺本身,所谓天道好还,报应不虚。

自从妙兴死后,少林寺民团的威风为之一敛,再也没有参与地方军阀征战的实力。从1928年西北军占领河南开始,压制地方势力,红枪会和民团的发展都受到极大的限制,游民壮士,转投西北军。1936年蒋介石游览少林寺的时候,少林本寺的和尚,只剩下五十余人了。

了解了这段历史,再回头看,实际石友三和苏明启只是具体执行了烧毁少林寺而已,真正毁了少林寺的,应该是冯玉祥;冯玉祥相当于在近代中国发起了一场灭佛运动,堪称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灭佛运动!只是作为军阀,不是全国性的而已。资料记载,1927年,冯玉祥在河南废寺逐僧,将大相国寺改成市场,并发动全省毁佛运动,所有比丘、比丘尼一律驱逐。所有寺产没收,寺院改为学校,或作救济院、图书馆,或成为娱乐场所。继河南之后,直、鲁、秦等地,也都纷纷带头响应,华北佛教因此几乎衰绝。从这个角度看,冯玉祥屠灭少林的原因,也就明了了。

也许,少林寺真正的古物就是这几颗银杏树了,

其中最老的一棵是1500年:

过了少林寺,

再继续往前走,

经过塔沟武校,

就到少林寺大门牌楼了。

至此行程结束。


附:

“嵩山魔道”主要指少室山的连天峰、响潭沟、将军殿、宝珠峰、蚊子沟、玉皇沟、大寨、小寨、吸肚崖、鲫鱼背(瘦驴背)等地名的各种穿越下图是去往连天峰大寨等的著名景点,供某些资深驴友参考:

下图为“嵩山魔道”之玉皇沟:

下图为玉皇沟之“水帘洞”:

下图为“嵩山魔道”之吸肚崖:

下图为“嵩山魔道”之鲫鱼背(又叫瘦驴背):


附:

中岳嵩山实为道教名山:

道教何时进入嵩山,已难确考。

——周回三千里,名曰司马洞天,在东都登封县,仙人邓云山治之。

道家尊中岳庙为“第六小洞天”,这里是传说的周朝周灵王(公元前571~545年)的太子王子晋的升仙之处。王子晋又名王子乔,传说是《列仙传》云:“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上。三十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头’。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见,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于是后人在缑氏山和嵩山的顶上都建立了神祠纪念他。嵩山峻极峰以东的白鹤观,背负三峰,左右皆绝壁,即为纪念王子晋而建。

从历史角度考察:

据《道学传》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嵩山修道九年;清景日畛《说嵩》卷二十称汉之张陵,三国魏之左慈、郗鉴住嵩山,似于史无征所云西晋鲍靓,或许为道士入嵩之较早者。《云笈七籤》卷四《三皇经说》云:“晋武皇帝时,有晋陵鲍靓,官至南海太守,少好仙道,以晋元康二年(292)二月二日登嵩高山,入石室清斋,忽见古三皇文皆刻石为字。尔时未有师,靓乃依法以四百尺绢为信,自盟而受。后传葛稚川,枝孕相传,至于今日。”同书卷六《三洞并序》和《道教义枢》卷三《三洞义》作了类似叙述。这种记载虽具传说色彩,或许亦有所据。至北朝,先后有寇谦之、赵静通、韦节、潘弥望等住嵩山修道。

《道家金石略》引《金石文字记》云:“魏太武因道士寇谦之奏请,更造嵩岳新庙,立碑纪事。碑中直称谦之为天师,为师君,以太武奉道,亲受符箓,故云然。……嵩山碑刻,自汉二石阙铭外,无古于此者。”

南北朝时,北魏道士寇谦之,早年学张鲁五斗米道,多年无效。十八岁从成公兴入嵩山中岳庙修道七年,太武帝接受寇谦之改革天师道的建议,太武帝亲临道场受道箓,自称“太平真君”,改元为太平真君元年。此后,北魏各帝遵为定制,每至登基,都如此登坛受道箓,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洛阳城南建立道场,如法受箓。

《茅山志》卷十一载,潘师正,字子真,贝州宗城人,隋大业(605~617)中,礼王远知为师,从之入茅山。后远知嘱其去嵩山修道,乃入嵩山,与道士刘道合共居双泉岭十许年,复深入逍遥谷,邈与世绝。唐上元三年(676),高宗幸东都,礼嵩岳,请之作符书,辞不解。调露元年(679),再礼嵩岳,敕于逍遥谷建隆唐观,别于岭上起精思院以处之。永淳元年(682)卒。

《唐王屋山中岩台正一先生庙碣》载,司马承祯年二十一岁时,入嵩山师潘师正,后离此去天台山。

《神仙感遇传》卷一载:“李筌,号达观子,屋少室山,好神仙之道。常历名山,博采方术,至嵩山虎口岩,得《黄帝阴符经》本。”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十九云:谭峭,字景升,唐国子司业洙之子,幼聪慧,父训以进士业,不喜。后遍历名山不复归。先“师于嵩山道士十余年,得辟谷养气之术,惟以酒为乐。……后居南岳,炼丹成,服之,入水不濡,入火不灼,亦能隐化。复入青城山去。”

唐代武则天封禅泰山时,封太子晋为“升仙太子”,并为他立庙,多年之后武则天来到嵩山,立制了御书《升仙太子碑》。据说,河南偃师县缑氏山上仍有别名仙君观的升仙太子庙。后世的文人在他们的诗作中也常常引用这一典故,屈原在《远游》中有云“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李白也曾写过“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的诗句。

[近代]陈独秀也写了一首诗:

咏鹤

本有冲天志,飘摇湖海间。

偶然憩城郭,犹自绝追攀。

寒影背人瘦,孤云共往还。

道逢王子晋,早晚向三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